祭祀是人們對祖先、神明等崇拜對象所行的禮儀,這種禮儀千百年來在民間相沿成俗,謂之祭祀習俗。祭祀有官祭和民祭二類,民間祭祀分家祭、群祭和鄉(xiāng)祭。
一,官祭。官祭是指有地方官員主持的祭奠儀式。根據(jù)民國版《松陽縣志》記載,官祭有下列幾例,F(xiàn)時皆廢。
先農(nóng)神農(nóng)氏。在縣城東門外“先農(nóng)壇”祀先農(nóng)厲山氏、左祀炎帝神農(nóng)氏、右祀后稷氏。祭期為每年三月內(nèi)亥日,午時,行耕作禮,由執(zhí)事在前牽牛,知縣親手扶犁,以示躬耕力行。清光緒年間有劉姓邑人神農(nóng)殿崗獨資建造了神農(nóng)殿,遂改壇祭為殿祭。
社稷。在縣治西北三里許“社稷壇”祀縣社之神、縣稷之神。設主北向,左社右稷。歲以春秋二仲(二月、八月)上戊日,陳主而祭。
風云雷雨之神。在縣治西南二里“風云雷雨山川壇”祀風云雷雨之神。左祀山川之神,右祀城隍之神。歲以春秋二仲(二月、八月)上丁第三日,陳主而祭。
鬼神。在縣治北門外三里“厲壇”祀鬼神。每歲清明、中元、十月朔(初一),先期二日由知縣以告于城隍,至期導城隍于壇旁,無祀,鬼神列于壇下受祭。
孔圣!拔膹R”又稱為“孔廟”,建在縣治東南百步,正中為“大成殿”祀至圣先師孔子。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期魯國人,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。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都設立“文廟”,起到崇德、報本、教化作用。在祭祀至圣先師孔子的同時,還附祭復圣顏子、宗圣曾子、述圣子思子、亞圣孟子四配。文廟祭祀儀式十分隆重,民國五年每縣特設孔廟奉祀官一員,松陽縣議會公舉高煥然為松陽孔廟奉祀官專司其職。據(jù)民國版《松陽縣志》載,“祀典之舉,每歲用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釋奠禮。前期一日,行省牲禮”,正禮日承祭、分獻、陪祭各官起止俱行三跪九叩首禮!俺缡レ簟闭钪形还┓羁鬃拥奈迨雷妫ㄕ厥ネ酰、高祖(裕圣王)、曾祖(詒圣王)、祖父(昌圣王)、父親(啟圣王),同文廟致祭。
關帝!拔鋸R”建在縣治西南官塘鋪之外,清咸豐八年被毀。后改在“武廟”西的“關帝廟”祀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圣大帝。歲以春秋仲月取吉日及五月十三日三期,修其祀事,禮同文廟。又在“關帝廟”后的“三公祠”祀關帝三代,清咸豐年間晉封關帝曾祖父、祖父、父親三代王爵。歲以春秋二仲取吉日及五月十三日,同前殿致祭。關帝名關羽,字云長,三國時期蜀漢大將,昭烈帝劉備的結(jié)義兄弟,關云長單刀護嫂,過五關,斬六將,膾炙人口,無人不知,世人尊稱為“關公”、“關老爺”。關公去世后,其形象逐漸被后人神化,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重要對象,松陽縣城內(nèi)東南西北四門都有關公廟宇,還有把關公當作武曲星與文昌公一起的“文武廟”,關公神像隨處可見?h城中弄“湯蘭公所”的主體是“關圣宮”,主祀關公。還有“太保廟”、“善應堂”都供有關公神像。民間有五月十三日為“關老爺磨刀日”的說法,常有磨刀水下落成雨。
關岳。松陽縣城民國八年在原武廟舊址重建“關岳廟”,與民族英雄岳飛合祀。歲以春分、秋分節(jié)氣后第一戊日,由次于知縣的文武官員敬祭?h治南門“天后宮”之左也有“關岳廟”。
二,家祭。
祭祖先。一般設龕或香爐于廳堂,歲時節(jié)日(辭年八節(jié))延續(xù)不斷奉祀之。近祖忌日多另加“拜忌”,遠祖久了、多了,便省了“拜忌”和拜節(jié),改為年間“春分”、“秋分”祭祀,俗稱“春秋二祭”。祭祖先也有墓祭的,民間祭祖掃墓,多在新正、清明、冬至舉行。七月半為鬼節(jié),又稱為“盂蘭盆節(jié)”,多在野外燒“三十六香”、“紙斛”,祭祀孤魂野鬼。
祭天地父母。設香爐于大門頂,每年時節(jié)、每年正月初九、每月初一、十五祭祀。民間有“正月初九天地生(天公生)”之謂,民間舊俗,這一天人們備辦祭品拜天公(天地父母),并告誡孩子們漱牙水、洗臉水不可倒落地上、溝里,應倒桶里,待次日才倒掉,否則被視為對“天公”,對“天地父母”不敬,恐遭天譴。這一天,民間不宰牲畜,誠感天地好生之德也。
祭佛祖,又稱北極玄天真武上帝。民俗多以其“香火”及插其令旗于大門頂,同“天地父母”爐一起,每年時節(jié)、每月初一、十五祭祀之。佛乃宗教之一類,僧尼不祀神,但老百姓自古神佛不分,且相延不斷。
祭太陽公。民間有“三月十九太陽公生”之謂,是日中午,婦女們把祭品擺在天井或門外日頭下,焚香拜日頭。
祭土地公。土地公又稱伯爺、伯爺公,民間有“三月廿九伯爺生”之謂。舊俗多設爐于門后墻腳跟,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、十六,定期奉拜,祭物不拘,飯菜牲品果餅等均可。相傳,歷史上伯爺原名叫伯益,是遠古時期帝堯、帝舜、夏禹三代之賢人,是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澤的虞宦。伯益先后教民造耕地、耕種、砌石壘土蓋頂造房子,造福于民。后來,民眾深感其恩,一致尊奉他為大地之神,到處建廟供伯益神像以奉祀,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、六畜興旺、風調(diào)雨順、五谷豐登。這一風俗一直相沿下來。久而久之,人們漸漸把伯益叫成“伯爺”,把“伯益公”呼為“伯爺公”。就因為人們奉伯益為土地之神,故所到創(chuàng)基立業(yè)之處,都必先建造“伯爺廟”、“伯爺宮”奉祀之,以祈基業(yè)興隆,乃至人們建房造屋,也要先設“伯爺爐”,日日供奉,直至工程完工謝土。而“伯爺宮”一般都建得簡陋低矮,概為人們紀念遠古時初創(chuàng)建的房屋皆屬簡陋的緣故。祭拜時每焚香五支,焚化紙錠五分,意奉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土伯爺也。凡是老板的,拜畢祭品用以宴請伙計、員工、親友等。
祭五谷母。民間有“六月十五、十月十五五谷母生”之謂,舊俗多在飯桌墻上掛五谷母像(神農(nóng)像),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十五、十月十五及喜慶時祭拜之。民間之稱“五谷母”,一說是神農(nóng)氏,一說是五谷之神。農(nóng)民用米筒裝滿白米,貼一圈紅紙便算是“五谷母”爐,也有掛“五谷母”像的,進行祭拜,祭品多為米面做成,有如梭子形的名“尖擔”,有籮形的稱“谷籮”,有谷穗形叫“谷穗”,連同三牲祭品擺在“飯桌”上敬拜。
祭招財爺,又稱財神爺。民間商家商戶,不論生意大小,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二十四日及每月初一、十五有奉拜招財爺(財神爺)之俗。民間傳說“招財爺”(財神爺)為范蠡,跟隨“臥薪嘗膽”的越王勾踐在吳國做了3年人質(zhì),幫助越王滅了吳國后,覺得越王可共患難而不可同歡樂,遂棄官經(jīng)商,自號“陶朱公”。生意點到必賺,極為興隆,故有“五湖寄跡陶朱業(yè)”之名句。后人遂敬為財神,稱其為財神爺、招財爺,凡做生意者多設置“財神爺”、“招財爺”神案,定期祭拜。尤其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,更是大辦“三牲”或“五牲”禮品,焚香頂禮膜拜,以祈求生意大賺發(fā)財。拜畢,全部祭品宴請店員、工友、重點顧客及親友,故也稱“牙祭”,此俗又緣于宴席越豐盛,請的人越多,生意會越興隆的傳說。民間也有奉趙公明、子貢和關公為財神爺?shù)摹?/FONT>
祭床腳婆。床腳婆,又稱阿婆,民間有“七月初七阿婆生”之謂,舊俗多供奉“飯碗頭”(把干飯盛在碗中且盛得滿滿的)、魚肉蛋、蔬菜及紙錢、紙制婆衣。相傳古時有一婦女很會看顧調(diào)教孩子,一皇子出世后久時日夜啼哭,眾大臣及御醫(yī)均束手無策,此婦女上京一試,皇太子一到她手中就不啼哭了,病好了,皇帝龍顏大悅于七月初七御駕親臨欲加封于她。正在喂護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駕臨,一時慌亂,情急之下鉆進眠床底下,昏了過去,待到皇帝知曉,可憐她已氣絕身亡;实凵顬橥聪,尊稱她為“阿婆”,民間則俗稱“眠床腳婆”,奉為護養(yǎng)孩子之神,把七月初七阿婆上天這一天稱為阿婆成神的生日。凡是生育小孩的家庭都設阿婆爐于眠床腳下予以供奉,直到家里最小的孩子15歲出花園(成人儀式)時,才祭拜送別阿婆爐,不再供奉床腳婆。七月初七是傳統(tǒng)的“小人節(jié)”。松陽民間也有七月初七清晨祭拜七姑星的習俗,七姑星“七正八歪九斜十落”,到了農(nóng)歷七月天亮時,在天空正中位置。而到了十月天亮時,七姑星剛好下山。松陽民間還有七月初七到“夫人廟”為孩童“上茶”的習俗,故此日多有攜帶孩童到夫人廟祭拜。
祭灶神。灶神,俗稱“鑊灶老爺”,又稱為“順民公”(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)。民間有“十二月二十四順民公生”之謂,舊俗多在每年農(nóng)歷這一天及歲時節(jié)日祭拜之,其神位多設于灶臺墻壁上或煙囪旁。傳說灶神司百姓善惡,禽畜興衰,能消災添福等。故人們除定期祭拜之外,平時每有好吃的東西,都先置其爐前奉拜。民間傳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匯報人間善惡各事,各家各戶要備辦祭品奉拜送行,正月初四灶神落天,人們一早備拜迎神歸位,祈望灶神“上天奏善事,下地降吉祥”。
三,群祭。
民間舊俗分散群祭的對象,一般是設于戶外廟宇中的神明,如觀音菩薩、關公帝君、天后圣母、夫人娘娘、平水禹王、胡公大帝、玄天上帝、唐葛周三元帥等,祭祀時間多在初一、十五,歲時節(jié)日,之時成群結(jié)隊去敬神禮佛。民間平時不定時奉拜,多是許愿的、還愿的、有求的等等。民國版《松陽縣志》載:“俗多信鬼崇神”,“松俗好神,故于神廟、寺觀向多施舍”,以致境內(nèi)神廟寺觀,隨處可見。縣城及其附近,有望松禪院、治平禪寺、凈梵寺、三元宮、金鐘廟、萬壽宮、藥王廟、東琳宮、善應堂、白鶴殿(一在西屏山,一在橫山頂)、麗陽行宮、云巖逍遙觀、白龍瑞現(xiàn)夫人廟、洞陽觀、延慶寺、呂祖廟(秀峰觀)、白云庵等寺廟。
群祭也是一種行業(yè)的集體祭祀活動。神農(nóng)氏是傳說中農(nóng)業(yè)和醫(yī)藥的發(fā)明者,嘗百藥,治百病,藥業(yè)界奉神農(nóng)氏為藥王,建“藥王廟”祀之。西屏藥王廟每年祭祀活動有:四月廿八藥王誕辰,四月廿七、廿八兩日舉行廟會,另外于二月初二祭祀土地公,中元節(jié)祭祀地官,七月廿二祭祀財神。道士奉北極玄天真武上帝為祖師,建“廣濟堂”祀之。縣內(nèi)道士組織有“祖師會”,會址廣濟堂,每年三月初三真武祖師誕辰和九月初三作為會期,舉行祭祀等活動。蘭溪、湯溪的布業(yè)和藥業(yè)商人在清嘉慶年間建造“關圣宮”祀奉關圣帝君,又稱為“湯蘭公所”成為蘭溪、湯溪的布業(yè)和藥業(yè)商人經(jīng)商聚會、洽談業(yè)務的場所。除了春秋二仲取吉日及五月十三日三期外,每年正月初五上供祭拜,以求財運亨通。
群祭還包括祠堂的宗族祭祀活動。祠堂的宗族祭祀活動大同小異,每年清明、冬至兩祭。除了掃墓,祠堂祭祖也至為隆重。祠堂擁有專人管理“忌辰田”,以田租收入維持祭祀活動經(jīng)費,每年的重要節(jié)氣都有嚴格的祭祀活動。冬至祭祖時,族內(nèi)男丁要聚齊吃“祀神飯”。大姓宗族由于男丁多,祠堂小,也有用年齡大小加以限制,但對取得功名的人備加優(yōu)待,每年過年祭祖后祠堂分發(fā)“丁肉”(給族內(nèi)每名男丁的肉)時,除每人一份外,凡考中秀才、廩生、貢生、舉人等功名的,都遞加增發(fā)以示獎勵。七月半是“鬼節(jié)”,每個祠堂都要請道士做道場,超度孤魂野鬼,俗稱“念七月半”?h城內(nèi)有各姓38個祠堂,東門10個,南門8個,西門10個,北門10個,從七月十二至十六眾祠堂熱熱鬧鬧打太平醮,道士們從這個祠堂跳到那個祠堂,忙得不亦樂乎。故有“七月半,爛道士”之說,意為再無用的道士也派上了用場。
四,鄉(xiāng)祭。民間舊俗鄉(xiāng)祭,一般指鄉(xiāng)里合境集中舉行的祭祀禮俗,有社祭和游神賽會。
社祭。松陽鄉(xiāng)村多廟宇,稍大的村莊幾乎都有寺、廟、觀、庵、宮、殿各種名目的佛殿!吧鐚m”無處不在,社公老爺隨處可見。縣城有三十六社,東門9社,南門12社,西門9社,北門6社。鄉(xiāng)村里稍大的村莊也是村村有“社宮”,鄉(xiāng)村村頭村尾都有古松、古樟、古楓之類郁郁蔥蔥的風水樹,“社宮”就建在此風水寶地上!吧纭北臼峭恋刂,《左傳·昭二十九年》曰:“共工氏有子曰句龍,為后土,……后土為社”。在原始社會的農(nóng)耕時代,人們對土地十分崇拜,每年都舉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,祭禮社神的日子叫“社日”。一年兩次,春天舉行時叫“春社”,秋天舉行時叫“秋社”。春社祈谷,祈求社神賜福、五谷豐登。秋社報神,在豐收之后,報告社神豐收喜訊,答謝社神。
春社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,秋社為立秋后第五個戊日!吧缛铡边@一天,人們聚集在社廟,擺上豐富的食品供奉社神,有社酒、社肉、社飯、社面、社糕等,在祭祀完畢后,把食物給大家分享。社酒,社祭用的酒,相傳飲社酒可以治療耳聾,所以大家都不醉不歸。社肉,社祭時用的肉,也稱為“福肉”,祭神完畢后分割給參加社祭的每一戶人家,人們認為能夠分到社肉是受到神的恩賜。所以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《社肉》一詩中寫到:“醉歸懷余肉,沾遺遍諸孫!彼讶鈳Щ丶,分給子孫們,讓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。
迎神賽會。迎神賽會歷來是傳統(tǒng)風俗活動,城隍會、太保會在《廟會習俗》一節(jié)專述,時過境遷,此種迎神賽會已經(jīng)少見,本文以高亭迎神賽會和竹溪擺祭例舉。
高亭迎神賽會。玉巖鎮(zhèn)高亭村迎神賽會由來已久,高亭村地處松陽、遂昌、龍泉三縣交界,村民信奉“鐘山古寺”中的4座神祗:五谷佛、徐候大王、平水禹王、唐葛周三元帥(做成一尊神像),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卯日舉辦迎神賽會。前一天道士法師開始做法事,請神,灑凈,迎神,當天早上六點鐘左右“鄉(xiāng)儺”出殿。鄉(xiāng)儺又稱為“普使”,由兩個人同時演出,穿青、紅長衫大袖,腰掛響鈴,左手執(zhí)汗巾,右手執(zhí)白紙扇,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。普使歸殿后,神像開始升殿,以“兩響炮”鳴放為信號,由16名壯漢抬著寺中4尊佛像伴著嗩吶聲繞村四周出巡。出巡時有開路先鋒,嗩吶吹奏,鳴鑼開道隊伍中有佩帶各種兵器的衛(wèi)士,有高舉圍牌的,每家每戶都有人手舉彩旗加入到游行隊伍中。在佛快要到神壇的時候,四尊佛像要進行賽跑,看誰跑的快,誰的運氣就最旺,家庭老小平安吉祥,本地叫“列老佛”。當日整個村莊洋溢著一派熱鬧氣象,沉浸在煙花彌漫、炮竹轟鳴之中。下午,傀儡戲演出是高亭村迎神賽會儀式中的重頭,戲臺正面貼著一幅大紅對聯(lián):時逢癸卯日祈風調(diào)雨順,節(jié)屆大小暑迎圣駕出游,橫披:同樂生平。在請神游完全村后,便要將神抬至戲臺前看戲。這時,戲班后臺也要奏一段鑼鼓以示迎接,并且在小戲臺上用4個木偶裝扮成4尊佛像坐于正中間,以清香一柱祭之。緊接著便是上演“下馬戲”(意即神下馬看戲),臺下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幼外,還有從外村趕來觀看的村民,把看臺擠得水泄不通,看得津津有味,樂在其中!跋埋R戲”結(jié)束需以同樣的隊伍規(guī)模送神還廟。
小竹溪“擺祭”。小竹溪村在縣城南10余公里,小竹溪的擺祭每年一次,時間一天,日期從農(nóng)歷正月十四至正月底間擇一黃道吉日舉行。“擺祭”,也稱為“排祭”、“拜祭”,全村各戶祭品排成長龍進行祭祀。祭祀當日全村以戶為單位,不分貴賤貧富,家家戶戶都在同一條村主要村道上,擺出八仙桌(方桌),一戶一桌或二戶拼一桌,擺上家中的雞鴨魚肉、糕點水果等豐盛祭品,并點上蠟燭和香火,供祭“徐候大王”。用于擺祭的桌子多達100多張,前后相連,酷似長龍,很是氣派。上午七時許陸續(xù)擺出各家的桌子和祭品,點上蠟燭,八時多村民們敲鑼打鼓,錦旗招展,到離村莊約2公里的墨口殿恭請“大王”,進村時鞭炮相迎,村民點香燃紙,叩首拜迎!按笸酢卑沧偶篱L隊之頭,接受村民的祭祀,一整天,每家香火、燃燭相繼不斷。排祭之尾,有“道士”做道場,吟經(jīng)誦法,為全村每位村民祈福祈安。下午三時許收起香燭,拿出香紙進行集中焚燒,從擺祭最后一桌開始放鞭炮,一桌接一桌撤離自己的祭品和祭桌,頓時鞭炮聲震耳欲聾,硝煙彌漫整個村莊。最后擺祭剩下一桌,“大王”掉頭觀看“送燈”活動。夜幕降臨時,全村男女老少各提燈籠在村道上等候,時辰到時,隨著鞭炮、鑼鼓、錦旗,自覺形成一條長長的“火龍”,沿著村道緩緩而行,將“大王”送至廟殿。然后息滅燈籠燭光,各自返回。當?shù)卮迕窀嗟陌选皵[祭”叫作“送燈”,“大王”從廟殿里請進村,經(jīng)過一天的供奉,晚上全村人打著燈籠“送”回殿中,所以村民叫“送燈”。
大竹溪的擺祭活動和小竹溪擺祭相似,每年從正月的十五開始至十六結(jié)束。大竹溪的擺祭分“坦”,較零星分散,祭品各家各戶精細制作,各具特色,讓人看了贊嘆不已。